报名电话:

010-84064076 / 010-84064077
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新闻动态
【转】潘昌荷:一针一药行万里扶贫路 发布时间:2021-03-17 09:43:38浏览次数:3913

清晨,一缕缕阳光透过氤氲的山雾,映照着江西省寻乌县项山乡福中村。

  村医潘昌荷几乎是全村起得最早的人。“山里人喜欢一大早来看病、抓药,不耽误干农活。”潘昌荷早早打开诊室的门,检查中药,整理针具、火罐,第一位患者就上门了,接着是第二位、第三位……潘昌荷把早晨的时间留给上门的患者。等到日头升起来,上午9点左右,他便急匆匆地背着药箱踏上了他熟得不能再熟的山路。

  山路不好走,有时半天能回,有时至晚方归。不管路多远,只要乡亲一个电话,潘昌荷就会立刻赶过去。

  福中村位于赣、闽、粤交界处,山峦起伏,经济落后,曾是深度贫困地区,周边三省10村8000多户村民都是潘昌荷服务的“乡亲”。2015年,这位“脚踏三省的乡村医生”入选“中国好人榜”,今年2月25日,他又被评为“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”。

46年行16万公里山路

  1974年,18岁的潘昌荷参加了寻乌县的赤脚医生培训,第二年又在寻乌县吉潭镇中心卫生院实习了半年,之后回到家乡福中村当起了“赤脚医生”,一干就是46年。

  从年轻的“赤脚医生”到小有名气的老村医,46年间,潘昌荷几乎走遍了三省交界山区的角角落落。

  “早些年,山里没修公路,乡亲们来看病不方便,出诊也骑不得车,全靠走。”潘昌荷说。粗粗算来,他平均每天步行10公里以上,总路程超过16万公里。

  “潘医生是个热心肠的人,多远都不嫌,从不收诊费。”何冠元家住福建省武平镇东柳镇大阳村,离福中村35公里。1993年,何冠元的女儿癫痫发作,突然倒地、口吐白沫。何冠元吓坏了,赶忙来请潘昌荷。一听说有急症,潘昌荷二话不说,拎着药箱一路小跑往何家赶,跑了三四个小时。“这是间歇性癫痫,得好好治。”到了何家,潘昌荷详细询问病情,为孩子把脉开方,用药箱里带的中药配成药方,嘱咐何冠元煎煮。

  “知道我家艰难,潘医生只收了药钱。”花甲之年的何冠元回忆起近30年前的事,仍然感动得热泪盈眶。此后,潘昌荷又陆续来诊治过几次,都是大老远走过来为何冠元女儿把脉调方。小姑娘连续服了30多服中药后,再也没犯过病。自此,何冠元十分信赖潘昌荷,家里人有个头疼脑热都跑来找他瞧病,潘昌荷每次只收几块钱的药费。

  “山里人生活艰难,贫困户多,能帮一把是一把。”为了节约成本,潘昌荷经常进山采药,自己炮制饮片,实在采不到的药才去县里买。每次看病,他只收药材成本,出诊、扎针、做手法都不收钱。

  对于极其困难的患者,潘昌荷总是格外照顾,80岁的邹大娘就是其中之一。几个月前,独居的邹大娘突然昏厥倒地,幸亏邻居发现得及时,连忙喊来了潘昌荷。潘昌荷见状,马上拿出银针在膻中、曲池、丰隆等穴位上急速捻转提插,老人很快苏醒过来。

  “大娘,您是犯了‘痰厥’,得吃药。”潘昌荷为邹大娘配了中药方,他想:这么困难的家庭,药费也别收了。谁知邹大娘不肯,颤颤巍巍地拿出包着一把零钱的粗布钱包,潘昌荷只象征性地收了她十几块。

  46年间,经潘昌荷诊治的患者有20余万人次。他还会对建卡贫困户、65岁以上的老人以及行动不便者定期随访。此外,他还帮助村里留守老人代缴医保300余人次,协助乡亲们办理慢性病手续200多人次,帮助贫困户报销医疗费、履行家庭签约服务,并建立了《居民健康档案》。村民们都说他是“贴心人”。

“倒贴钱”的好大夫

  多年来,潘昌荷为贫困乡亲减免或垫付的药费已无法计数。“前些年还记账,得有几万,后来干脆不记了。”潘昌荷的妻子钟六妹曾为此而深深苦恼,“当大夫不挣钱,常年‘倒贴’,自家的日子咋办?”

  身为大家长的潘昌荷把精力都放在看病上,家里农活主要靠妻子操持,看病挣不了多少钱,地里收益也有限,家里还有一儿一女需要照顾,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。

  1994年,潘昌荷欠了福建省武平县医药公司500多元药品费,怎么也周转不开。“赊药费的乡亲们都是实在有困难,我再难也不能找他们要钱。”潘昌荷找朋友接了一点木材生意,靠卖木材,终于还上了这笔钱。

  “做生意能赚钱,但当大夫能救命,命比钱重要。”尝到甜头的潘昌荷没有沉湎于做生意,而是又回到了福中村做一名清贫的村医。

  近些年,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,山里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,福中村的村民们陆陆续续盖起了砖瓦房,而潘昌荷一家仍住着土坯房,简易茶几、木制沙发、小型电视柜、油漆脱落得所剩无几的小板凳就是客厅里的全部家当。2004年,潘昌荷家攒够了4000块钱,钟六妹原本想着修修老房子,潘昌荷却执意用这笔钱建了一间30多平方米的诊室,目的是让乡亲们有个看病的好环境。

  “以前嫌他没出息,现在理解他了,他是心眼好。”与潘昌荷生活了大半辈子,钟六妹越来越懂丈夫的心。潘昌荷总说,国家政策好,乡亲们又勤劳,只要不被病拖累,日子准能越来越好,他为乡亲们治好病,看着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,他觉得自己一辈子很值!

 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,潘昌荷——这位“健康扶贫老兵”也享受到了扶贫政策的红利。“山里修路了,能骑摩托车出诊了,以前走半天,现在半个小时就能到。”潘昌荷乐呵呵地说。而且,新农合实行后,乡村医生每年有了3000元的药物基础补助,每个月还有150元补贴,潘昌荷一家的生活也稍微宽裕些了。最让他欣喜的是,寻乌县卫生健康委专门拨款,联合福中村村委会,为潘昌荷建了一间80多平米的宽敞卫生室,其中6间诊室彼此独立,乡亲们看病更方便了。

为乡亲们培养接班人

  今年,潘昌荷64岁了,当年一口气跑几十公里的壮小伙渐渐老去,他仍然每天走村串巷为乡亲们服务。

  “没有你,我早没了。”一天,他上门看望81岁的潘其尧老人,老人握着他的手深情地表示感激。潘其尧患有肺癌,是最后一批脱贫的贫困户,也是潘昌荷重点照顾的对象之一。他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潘昌荷: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,这样常年有病、经济不宽裕的老人有很多,等他这位老村医也跑不动了,这些乡亲们怎么办?培养接班人成了潘昌荷最大的心事。

  “要让乡亲们看得起病。”潘昌荷心里盼着,能有一位德才兼备的年轻人来接他的班,最好能像他这样不收诊费、满怀热忱。但他也知道,要找这么个人不容易。

  左思右想,潘昌荷把目光瞄准了自己家人,女儿嫁得远,儿子性子有些浮躁,倒是儿媳妇性情沉稳,颇有学医的资质。他郑重其事地把儿媳妇叫到身边,向她讲述了自己46年的从医感悟:“我一生行医,很清苦,却很有意义。”儿媳妇王娟为潘昌荷奉献精神所感动,爽快地答应下来。

  2015年,王娟到赣州卫生学校学习医学基础知识,如今,她已经在寻乌县长宁镇城北新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了两年多。“工作中学西医,回家来学中医,历练历练,回来接班。”接班人有了着落,仍住在土坯房的潘昌荷心里美滋滋的,在这位朴实的村医心中,没什么比乡亲们的健康安乐更重要。